原住民以往織布的材質,基本是苧麻,有的族群會用構木、香蕉纖維。不要以為只有原住民以苧麻為紡織原料,其實苧麻是中國特有種,屬於蕁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長在比較溫暖和雨量充沛的山坡、陰溼地、山溝和路邊等地。

苧麻開花後可採收  

 

        苧麻的外皮有一層纖維和膠質黏起來的韌皮,新石器時代的人,從野生苧麻的自然腐爛中得到啟示,採用自然發酵脫膠的方法。

 

戰國時代,潔白精美的苧麻布,常作為統治階級互相饋贈的貴重禮物。西漢時,苧麻不僅為中原人民的重要衣著原料,隨著各民族的交流,西南等地的少數民族,也開始種植和利用苧麻。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隋唐時期,江南苧麻布年產一百多萬匹。到了宋代,江南生產的苧麻布不僅量多,花色的品種多,加工技術也有更新的發展,最後出現了以各地區命名,以花色命名的苧麻布。

 

苧麻的纖維因具有吸溼、透氣等優點,因而最適合夏季穿著於是稱它為「夏布」,外國人則稱苧蔴為「中國草」。

 

    原住民織布的纖維,基本上都來自苧麻,不是從中國大陸引進,而是台灣的野生種,可分為青心與紅心兩種系統,是多年生的植物。苧蔴的小枝和葉柄上,長著密密的細毛,葉子對生,闊卵形,正面綠色,背面有白色絨毛。

 

苧蔴大多生於小山坡及溪畔,由於它的生命力強,對土地不揀選,因此原住民種植苧麻,不是選在缺水的山坡,就是做為田邊的界樹,他們絕不會在好土地上種苧麻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苧麻不需人特別照顧,澆太多的水,搓出的麻,反而不好用。苧麻長到四至五公尺高,麻花開放,麻莖的顏色由暗綠色變為淡黃色後,就可以採割。從距麻根兩寸處割下,留下麻根,不久就會從旁再發出嫩芽。苧麻成長只需三個月,因而一年可收四次,通常在二、四、六、九月。

苧蔴幼苗  

 

        砍下的苧麻,首先將幹莖扭轉,使韌皮破裂,然後折斷幹莖,用手指撕開韌皮,使其脫離幹莖。撕下的韌皮稱為粗皮,再用小刀去除粗皮中的表皮及膠質,而取得麻纖維,這種去除膠質的工作叫「去膠」。然後將苧麻絲在屋外曝曬,直到乾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g08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